3月22日下午,我校少科院学生对王崇臣教授关于北京市用水智慧的视频进行学习。王老师以“山水风韵智慧中轴”主题展为载体带着同学们认识了北京市独特的水利格局,并从人地协调、生态平衡这样的现代科学视角为同学们解读了中轴线上还在延续发展的水智慧。
众所周知,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和河流有关,但我们的母亲河流永定河并没有穿城而过,这是由于永定河出了幽州峡谷之后水势凶猛,带来洪涝灾害。永定河摆尾变道形成了什刹三海以及南边的南海子,这些自然水泊为北京城的建立提供了水的基础,因此北京城是依水建城。
(活动现场)
王老师主要从团城集雨节水、奥森公园的园林造景、白浮瓮山河的引水三个方面讲述了生态智慧。团城北高南低的地势、青砖强渗水的特点与倒置拼接技巧、竖井与涵洞的设计以及土壤浸润层及设计在集雨节水的同时保证了古树能够长久地存活。从挖筒子河和南海、堆造景山,形成山水环抱的中轴线,到今天奥森公园的龙形水系,用生态环保方式造就的澳海和仰山,对整个奥森公园生态环境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看到挖湖堆山这一中国典型的园林造景方式始终在延续。
(部分生态模型)
基于生态模型研究,王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我们的北京中轴线就是一条生态之轴。中轴线也在随时代发展,现在的中轴线延长线北到奥森公园,南到新国门大兴机场。通过认识这条主线,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城市建设者是如何把人工水系和天然水系相结合,构建了我们北方的水乡泽国。当然,也可以看到现在的城市建设者,特别是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者和管理者,如何让我们的北京成为一个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宜居之都。
最后,王老师也向同学们发起一个号召,就是各位同学可以利用节假日和我们的老师、家长,甚至于和我们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的团队,一起看看中轴线,体会我们古代生态环境的智慧,也感受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和古代生态智慧在北京的共生与交融。